(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苏银行(600919)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经营情况概述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推动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效益稳定提高,努力争当执行政策、遵从监管和市场表现的“三好学生”,经营发展持续保持稳健良好态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彰显。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科创、绿色以及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强链补链”、“智改数转”、科技自立自强等取得实效。报告期末,资产总额32945.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5%;各项存款余额18489.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7%;各项贷款余额17460.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4%。
经营效益保持稳健增长。锚定转型升级,加快重点突破,持续优化结构,着力强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8.43亿元,同比增长10.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0.20亿元,同比增长27.20%。
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强化风险管控,资产质量不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0.91%,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上市七年来逐年下降;拨备覆盖率378.09%,上市七年来逐年提升。
股东回报稳步提高。不断增强经营能力,努力提升公司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回报。报告期内,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8.20%,同比提升2.11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09元,同比增长28.24%。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聚焦“最具价值的银行、服务领先的银行、智能创新的银行、员工满意的银行、政治过硬的银行”五大战略目标,推进“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健全服务场景,提升价值贡献;拓展区域布局,形成服务特色;强化集团协同,推进综合经营”六大业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核心竞争力显著。
1.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江苏,辐射全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独特。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本行是江苏省最大法人银行,业务根植江苏,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布局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客户基础优质且牢固。
2.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具有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力。本行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健全了快速响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业务资质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客户各类业务需求。
3.市场定位清晰,业务特色鲜明。本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着力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业务特色,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具备较强竞争能力。
4.金融科技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本行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金融科技在创新引领、体验提升、自主可控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深化问题导向的工作机制,优化组织架构,推动管理上收、流程优化,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持续增强创新动力(300152)、产品活力,打造了一系列拳头产品,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5.内控机制健全,风控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精准有效。本行紧随外部形势变化,不断优化内控案防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智慧化防控体系快速迭代、日益成熟,资产质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全面有效。
6.稳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本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不断优化选人、用人和育人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培养,营造严管与厚爱的良好氛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收入与成本分析
(一)利润表主要项目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营业收入388.43亿元,同比增长10.64%。其中利息净收入271.77亿元,同比增长6.4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7.22亿元,同比下降24.21%。发生营业支出163.72亿元,同比下降8.53%,其中业务及管理费81.22亿元,同比增长13.3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0.20亿元,同比增长27.20%。
(三)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71.77亿元,同比增长6.42%,其中利息收入622.14亿元,同比增长10.03%;利息支出350.37亿元,同比增长13.00%。利息收入中,发放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438.21亿元,同比增长13.47%;债务工具投资利息收入122.55亿元,同比下降3.92%;长期应收款利息收入29.70亿元,同比增长17.60%。利息支出中,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00.19亿元,同比增长10.19%;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63.49亿元,同比增长0.96%;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24.66亿元,同比下降3.27%。
(四)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7.22亿元,同比下降24.21%,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1.57亿元,同比下降16.96%;手续费及佣金支出4.35亿元,同比增长106.7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代理手续费收入18.15亿元,同比下降30.18%;信贷承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7.89亿元,同比增长31.95%;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4.12亿元,同比下降12.01%。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中,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支出1.09亿元,同比增长15.40%;银行卡手续费支出0.57亿元,同比增长119.91%。
(五)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行业务及管理费81.22亿元,同比增长13.39%;成本收入比20.91%,保持合理水平。在业务及管理费中,员工成本53.57亿元,同比增长3.65%;物业及设备支出8.94亿元,同比增长4.80%;其他办公及行政费用18.70亿元,同比增长63.98%。
六、主要业务情况
报告期末,本行资产总额3.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5%。各项存款余额1.8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7%,各项贷款余额1.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4%。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8.43亿元,同比增长10.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0.20亿元,同比增长27.20%。ROA(年化)为1.12%,同比提升0.11个百分点,ROE(年化)为18.20%,同比提升2.11个百分点。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0.91%,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78.09%,较上年末提升6.43个百分点。
1.对公业务
本行围绕“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战略目标,紧跟政策导向,聚焦先进制造、基建、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集中金融资源,强化专业经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力推进交易银行、电子银行、跨境金融、债券承销等业务,强化协同联动,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报告期末,对公存款余额95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8%;对公贷款余额100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86%。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把握“制造强省”战略机遇,聚焦“1650”产业体系,强化产品创新、方案迭代,加大省市级重大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业务拓展,全面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报告期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3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38%,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为13.43%,较上年末提升1.39个百分点。抢抓乡村振兴、交通设施、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机遇,以省市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大力拓展中长期项目,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报告期末,基础设施贷款余额40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
绿色金融。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强化ESG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持续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品牌。推广“绿色+”经营策略,将绿色作为全行转型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投放,创新推出“环保担”“生态产品价值(GEP)质押贷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成为“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单位、“负责任银行2030核心工作组”和“金融健康与普惠工作组”联合组长。报告期末,集团口径绿色融资规模突破4300亿元,较上年末新增千亿量级,增速逾35%。按人民银行统计口径,全行绿色信贷余额28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在人民银行直管的24家银行中保持领先地位。
交易银行。升级迭代苏银金管家综合金融产品,构建覆盖“金融+非金融”的全场景服务体系,为企业产供销和人财物需求提供智慧化、数字化的全方位管家服务。推出“智盛司库”综合服务,助力央国企和大型集团企业集中统一管理资产负债。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势,沿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深度布局全线上特色化产品,提供线上申请、一键放款的一站式供应链融资服务,客户满意度与体验感进一步提升。积极拓展交易场景,围绕交易平台、租金收缴、资金分账等场景推出专属产品和服务,构建智慧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机制,高效赋能客户和基层经营机构。
普惠金融。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小微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强化对科创企业和科创人才的专业化服务,制定新一轮“科技金融三年发展规划”,发布“美美与共”海归人才服务方案。不断丰富拓客渠道,创新推出针对行业、商业协会数字化需求的“行行出状元”平台,强化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对接,深入挖掘下沉客群。加强示范引领,深化特色支行建设,发挥标杆“头雁”效应,全行已打造普惠示范支行21家、科技支行23家、乡村振兴示范支行21家。加快核心技术迭代,推动线上线下(300959)全面融合,丰富经营随e贷产品货架,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贷款定价保持平稳,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4.66%。报告期末,小微贷款余额6250亿元,在江苏省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6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25%,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45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718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等高质量客户1.19万户。
跨境金融。积极服务企业跨境金融综合需求,助力外贸保稳提质,出台十条稳外贸外资举措,在贸易便利化、汇率避险、贸易新业态、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支持力度。报告期内,国际结算量1316亿美元,跨境人民币收付量突破1500亿元,在城商行中首批上线CIPS支付透镜服务功能(CPSS),推出SWIFTG4C服务。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21-2022年度金融机构分账核算单元业务运行情况评估中列自贸区金融机构首位。
投行业务。深化多元业务生态圈建设,打造“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促共进”动力源,全力服务优质上市公司,高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耕江苏市场,省内债券承销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24.89%。抢抓绿色发展和科技转型升级机遇,承销多笔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和科创票据等,落地全国首单保障性住房租赁担保债务融资工具、江苏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和江苏省首单绿色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通过创新产品推动业务高效发展。报告期内,并购贷款新增净投放继续保持江苏省第1位。
2.零售业务本行围绕“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战略目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连通服务节点、打通服务阻点、融通经营难点,深化全周期、全渠道、全链路的“智慧零售”建设,加大个人金融服务范围拓展,有效提升服务效能。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66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09%,个人贷款余额63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3%。
财富管理。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拓宽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更好地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聚焦全客群,建立健全标签体系,持续完善客户画像,加强客户经营中台建设,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覆盖面。打造家族传承服务特色,加快推进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建立全流程家族信托业务管理系统。升级企投家服务品牌,推进公私联动协同营销,围绕“千企百亿”重点企业开展圈层营销,报告期末,当年私人银行客户增幅超17%。聚焦全渠道,创新“1+N”拓客模式,强化“线下场景+线上社群”建设,打造友邻生活惠“1321”社区商户合作新模式,通过企业微信社群运营及时响应客户需求。聚焦全产品,持续强化财富管理发展“研”“选”“销”等专业能力,优化产品遴选机制和营销策略,不断丰富财富管理产品货架,提升客户服务的全面性与体验感。个人代销理财率先恢复正增长,余额继续位列城商行第1名。
消费金融。坚守普惠为民、服务实体发展定位,让“享优惠、有温度、很生活”的消费金融及信用卡服务惠及千万家。不断深化产品联营创新,基于线上生态场景,与头部电商企业联合发行多款联名信用卡产品。加大“一键多绑”服务推广力度,多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卡客户数量倍增,占手机银行客户增量比例超过三成、微信银行客户增量比例超过八成。积极响应促消费号召,焕新升级“5动全城”、“绿动随行”和“助农筑梦”品牌活动,开展年货节、奶咖节、火锅节、龙虾节等主题活动,助力消费复苏和农产品销售。建立健全“诉调对接”机制和重点客户“回捞”机制,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加大“黑灰产”打击力度,共建“警银企”联动机制,搭建高投诉和黑产预警模型,提升风控管理质效。报告期末,信用卡累计发卡738.5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3.04%;信用卡消费额273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信用卡线上消费交易额同比增长32%。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规模、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布局版图不断壮大。智慧零售建设。持续深化手机银行八大场景建设,打造智慧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与医保局、医院的合作联动,在苏州、常州等地区率先推出信用就医。创新上线“社区食堂”项目,助力“智慧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学校缴费业务营销,新增签约合作学校70所,覆盖在校师生超15万人。强化乘车码项目接入与运营,开展“一分钱乘公交/地铁”专项活动,带动乘车码交易超过80万人次。报告期末,手机银行APP客户数近1700万户,月活跃客户数近550万户,继续位列城商行第1名。
3.金融市场业务
本行围绕“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战略目标,以大金融市场板块转型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投研与交易能力,强化银行同业合作,持续完善系统建设,服务全局发展、拓展新增长点的作用持续显现,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报告期末,金融投资资产余额117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3%。
资金业务。优化持仓结构,强化波段交易能力,结合行情变化合理配置债券资产,业务规模、效益稳步提升。积极把握有利配置窗口,加强主动管理基金择时交易能力,公募基金投资收益率跑赢大势。充分发挥总分联动合力,大力推进代客、债券销售等业务,助力金融市场板块与基础银行板块高效协同。报告期内,获准开展外币对净额清算业务,被上海清算所认定为B类会员,获得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即期尝试做市商资质。顺应市场趋势,加大低成本中长期同业负债吸收力度,顺利发行260亿元金融债。政策性金融债承销排名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在优秀承销商行列。同业业务。坚定打造“最强金融市场品牌”,持续推进“能力专业化、板块协同化、总分一体化、业务数智化、客户深度化”建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投资、交易双轮驱动,投研、风控、系统三重支撑。加强市场研判,合理制定投资交易策略,经营质效进一步提升。按“一户一策”要求,定制客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客户深度化经营成效持续显现,“融联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特色业务发展成效进一步彰显,全市场非政策性金融债承销排名第5位,ABS承销排名第8位,票据经纪业务成交量在五家票据经纪机构中排名第1位。托管业务。深化业务理念、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模式创新、细化内部管理,资产托管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增速跑赢行业大势,价值贡献不断提升。聚焦打造公募基金托管业务细分领域市场品牌,实施“灌溉工程”,丰富产品类型,与头部基金公司合作进一步深化。报告期末,托管资产余额428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2%,规模继续排名城商行第1位。公募基金托管规模3994亿元,实现中收1.31亿元,均排名城商行第1位。
4.金融科技
本行准确把握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趋势,建设“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坚持“三转变一自主”金融科技建设理念,扎实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业务与科技融合,致力于打造“极智”用户体验,彰显金融科技核心实力。
促进用户体验提升。强化内外部服务渠道整合,对外以手机银行、苏银金管家为切入点,构建线上渠道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客服智慧化水平。线下持续推进智能厅堂建设,完善业务处理和客户交互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体验升级。对内以简捷化、集约化、移动化、智慧化为目标,推动“一站式”门户建设,优化移动化审批等办公生态体验。
赋能产品服务创新。加强数字化产品创新,构建全行产品资产库,推进数字化营销平台建设,升级迭代拓客营销工具。聚焦流程优化堵点难题,持续推动基层一线减负、效能提升工程,推进手工操作流程线上化,运营管理流程集中化、智能化,进一步释放营销生产力。强化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落地大语言模型平台并实现智能客服场景应用,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有效解决苏银金管家跨行账户管理痛点。
聚焦科技与数据能力建设。加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健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积累数据资产,外部数据沉淀66大类,全行数据容量达2.2PB,资产估值约440亿元。强化数据应用,构建全行级立体客户画像。提升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完成“一云多芯”国产化改造和迁移,实现底层平台自主可控。充分发挥敏态协同优势,自主设计研发投资业务管理系统,提升市场风险应对能力。
七、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1.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行专为识别、评估、监控和管理信用风险而设计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信贷政策和流程,并实施了系统的控制程序。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流程,在流程上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明确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环节的
职能及责任。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严守风险底线,完善内部控制,强化智慧风控,确保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一是调优信贷政策。持续关注宏观政策导向,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变化,结合本行业务发展,完善信贷政策,引导行业信贷结构优化。二是深化智慧风控应用。强化数字化思维,聚焦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将智慧风控应用于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全流程,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质效。三是定期开展授信风险排查。总分支三级联动,系统开展风险排查,通过大数据筛查、现场走访,准确实施“增加、维持、压缩、退出”分类,对潜在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四是严防重点领域风险。多维监控大额授信运行质态,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前瞻识别风险客户,主动实施退出。五是加快存量不良清降。拓宽不良处置渠道,综合运用现金清收、呆账核销、批量转让等手段加快不良处置。六是强化责任约束。继续落实业务停复牌、资产质量红黄牌、约见谈话、第一责任人绩效预扣等各项资产质量管控措施。报告期内,本行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2.流动性风险,是指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面临的各项影响因素,统筹协调本外币、表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多措并举确保本行流动性平稳安全。一是建立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主要由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构成;执行体系主要由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信息与科技等单位构成;监督体系主要由监事会及内审、风险管理等单位构成。上述体系按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二是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本行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是制定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集合内外部指标且与流动性限额指标体系互为补充的预警指标体系,增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功能,确保严守流动性风险底线。持续加强市场研判和对流动性缺口的动态监测,逐日分析各期限流动性缺口、存贷款变化、资金同业业务开展等情况。畅通市场融资渠道,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裕,保持合理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持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增强监测、预警和控制的有效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坚持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按照审慎原则,每季度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银行在遇到极端小概率事件等不利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根据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在多种情景压力假设下,流动性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行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
3.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及其他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建立市场风险监控平台,通过缺口分析、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分析、风险价值分析等风险监控手段对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开展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控管理,并运用业务限额、止损限额和风险限额构成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对各类业务市场风险限额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强化授权和限额的日常管理、监测、分析和报告,确保授权和限额得到严格遵守。主要通过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资产组合构建和调整、损益分析等方式管理利率风险,通过设定外汇敞口限额密切监控风险敞口管理汇率风险。报告期内,市场风险平稳可控。
4.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系统流程优化、强化风险排查和整改追踪、加强员工培训以及严格违规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严把风险关口,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增强整体风险管理效果,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日趋规范,操作风险控制总体情况良好。一是完善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二是持续优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GRC系统)功能,完善事中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三是不断推进作业指导书网络化;四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五是强化操作风险日常检查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强内控检查和整改追踪;七是推广合规文化,强化合规意识。报告期内操作风险总体可控,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保持在较低水平。
5.其他风险
(1)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以监管政策为导向,以安全运维为基础,突出支付安全、网络安全、IT业务连续性、IT外包等工作。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关键监测指标体系,各项监测指标预警结果均在阈值范围,各类信息系统运行平稳,信息科技风险总体可控,无重大科技风险损失事件发生。
(2)声誉风险,是指因商业银行行为、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商业银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集团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原则,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开展舆情监测,强化声誉风险研判分析,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网络敏感舆情应对,做好声誉事件的复盘和经验总结。完善声誉风险常态化建设,排查潜在声誉风险隐患,组织开展声誉风险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持续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做好声誉资本积累,组织开展主动性新闻宣传,做好社会责任和ESG主题传播,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报告期内,本集团声誉风险状况总体平稳。